鐵血首相卑詩麥曾說道:誰掌握了波希米亞,誰就掌握了歐洲。也有人說,從地理位置來看,歐洲的中心在捷克,捷克的中心是首都布拉格,而布拉格的中心是舊城廣場(Old Town Square, Staroměstské náměstí)。

這句話一點不假,我到達布拉格的第一天,還未等到可以入住酒店房間,還未有機會梳洗整頓,且把行李寄存,就向著這充滿「萬誘引力」人聲鼎沸的舊城廣場而去了。

布拉格舊城之美自不待言,有歌者詠唱道:「我就站在布拉格黃昏的舊城廣場,那群白鴿背對著夕陽。」

自中世紀起始,這座名城便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特別是在查理四世治下,銳意把布拉格建造成有如羅馬一樣雄偉堅固的城廓,這期間,眾多著名建築如查理大橋、布拉格城堡、聖維特大教堂等工程都先後開展。

歷史長河汩汩而流,布拉格不僅僅是中世紀時政治和文化中心,之後還經歷了宗教改革、三十年戰爭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到了二十世紀,布拉格還見證了納粹佔領、共產主義統治、「布拉格之春」和「天鵝絨革命」。不過,無論歷史進程有如許的反覆多變,布拉格亦經歷了多次戰亂,所幸的是市內現存建築群絕大部份保存完好,從中世紀早期的仿羅馬式、哥德式到中期的文藝復興及巴洛克以至晚期的洛可可、新古典等風格建築物在舊城廣場比比皆是,無一或缺,因而又有建築博物館的稱謂。置身其中,幾疑穿越中世紀。

這座建於10世紀的舊城廣場饒有古意,因為每時每刻都是人頭湧現而顯得鬧哄哄生機勃勃,廣場過去是中歐貿易最重要的市集之一,如今在聖誕節和復活節期間舉辦的大型市集更是萬人空巷,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遊客到來觀光,2016年,CNN更將布拉格聖誕市集列為全球10個最佳聖誕市集之一。

宗教改革先驅胡斯(Jan Hus)一直是捷克人民心目中的改革烈士,因反抗教廷而被迫害以至把他綁在火刑柱上燒死。舊城廣場中央有一座由Ladislav Šaloun雕刻的胡斯及胡斯信徒的青銅雕像群Jan Hus Memorial,建成於1915年,用以紀念胡斯殉道500載。

另一聚焦點必然是廣場西南邊的舊市政廳(Staromestska radnice),建成於1338年。舊市政廳南牆上的天文鐘(Astronomical Clock, Pražský orloj)每到整點報時的那一刻,圍觀人潮是密集得插針不下的!(我能拍到一些沒有人的角度,是因為特地起了個大清早。)

建於1410年的布拉格天文鐘是世界第三座最古老天文鐘,也是仍在運行的最古老時鐘,由Mikuláš of Kadaň和Jan Šindel製作。上部的鐘面顯示了小時、分鐘和月份及太陽、月亮和黃道12宮位置等天文細節;下部鐘面是代表月分的日曆盤。每到整點,天文鐘便熱熱鬧鬧地開始報時表演,耶穌十二門徒從天文鐘上方的窗口輪次現身,此外還有代表虛榮的照鏡人、代表慾望的土耳其人、代表死亡的骷髏手持沙漏,象徵時間流逝永不息止。只不知那個手中搖晃著錢袋的人,代表的是貪婪還是吝嗇呢?!

遊人還可以登上哥德式塔樓,近距離參觀十二使徒雕像和國事廳及俯看舊城廣場。

舊市政廳旁邊建於15世紀初的精緻古老宅邸為哥德式晚期建築,名為一分鐘之屋(The House at the Minute, Dům U Minuty),因為步行到舊市政廳只需一分鐘時間而得名。這棟建築的另一獨特之處是1889-1896年間曾是捷克知名小說家卡夫卡一家人的住所。

一分鐘之屋外牆刻有文藝復興時甚為流行的刮畫,製作於1615年左右,內容描繪述聖經故事及古典神話傳說。牆角獅子塑像是十八世紀時住進這棟建築物的藥劑師請人加上去的。刮畫製作是將外牆先塗上底色,然後再將染上顏色的石灰厚厚地塗勻在牆上,再利用工具將圖案刮出。雖然是深淺的單色效果,但陰陽比例分佈巧妙,手法細緻,我覺得是廣場上最美的建築物。

廣場東南側後方的黑色雙尖塔建築為提恩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before Tyn, Matky Boží před Týnem),是廣場最古老也最醒目的哥德式建築。自14世紀起就是區內主要教堂,亦曾是宗教改革精神領袖胡斯傳教聚會之所。教堂鐘樓高達80米,雙塔尖上各有八個小尖頂,尖頂上再綴以小小的金色圓球,遠看有點像火焰升騰的造型。

提恩教堂旁邊不遠的金斯基宮(Kinsky Palace, Palác Golz-Kinských)是一棟十分豪華的洛可可式建築,19世紀末建築物內設立了一所德國文法學校,卡夫卡就曾經在此就讀,後來成為布拉格國立美術館分館,是繼羅浮宮之後為歐洲最古老的美術館。

廣場西北角是建成於十八世紀有青銅塔頂的聖尼古拉教堂(Kostel svatého Mikuláše),和小城區聖尼古拉教堂同名,為波希米亞式的巴洛克風格建築,以內中的管風琴而聞名。教堂之旁是卡夫卡之家,他在1883年在二樓出生,一樓現為Cafe Kafka。

這是聖尼古拉教堂後方的現代雕塑,新藝術和舊建築相映成趣。

廣場南邊一系列新文藝復興式民宅中,以石聖母之屋牆面上有精緻的濕壁畫和哥德式凸窗而顯得最為突出,壁畫描繪了波希米亞首任國王Wenceslaus I帶領宗教軍團出征的景象,壁畫右邊有一尊聖母抱聖嬰雕像,建於19世紀末。

從舊城廣場往查理大橋方向步行有個三角形廣場(Male namesti),中有1560年的古井,後方的羅特屋(V.J. Ross House)壁畫是十九世紀由Mikulas Ales所繪。

朝查理大橋的方向而行,會經過查理街和Husova交界的巴洛式建築Clam-Gallasuv Palace,門廊兩側的希臘神話中大力士Herakles的雕像是力的表現,為雕刻家M. Braun之作。20世紀時這裡成為查理大學德語學院,卡夫卡曾在此修讀法律學位,現為城市檔案館。

再前行是十七世紀的金井之屋(The House at the Golden Well),牆上的巴洛克雕刻為後來添加的,不少教徒奉聖母為黑死病的剋星,建築上還有守護神對抗瘟疫的雕像,現在看來真是別有一番滋味。

在一系列巴洛克豪宅對面是高牆後的克萊門特學院 (Clemetinnum, Klementinum),是耶穌會士於1556年抵達波希米亞後建立的,佔地20,000平方米,包括四個中庭、五個教堂及圖書館,僅次於布拉格城堡,成為布拉格第二大建築群。建築群以高牆及房舍圍建,成為封閉式的規劃,自成一格,成為布拉格的城中城。由於重建歷時170多年,因此建築風格相當多元化,特別是巴洛克風格建築,著名建築師參與了建築設計,例如Carlo Lurago、Franz Maximilian Kanka、Kilian Ignaz Dientzenhofer等。在17-18世紀時,這學院曾是歐洲重要學府之一,據知1900年時,卡夫卡曾在此修讀德國文學、藝術史和哲學。克萊門特學院現時為國家圖書館。

建築群中以巴洛克圖書館(Baroque Library)及天文塔(Astronomical Tower)最值得參觀。圖書館於1722年首次開放,收藏了20,000多冊珍貴圖書,大部分是外國神學文獻,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地理和天文地球儀等藏品。

自18世紀以來圖書館內飾一直保持完好,大廳裝飾有Jan Hiebl創作的天花板壁畫,描繪了耶穌會聖人、大學贊助人等肖像。大廳頂端是約瑟夫二世皇帝肖像。

午堂(Meridian Hall)位於Klementinum二樓,以前是用來確定正午。陽光從牆上小洞射進來落在橫跨整個房間地板的一條繩子上,以光線的位置來決定正午時間。夏至時光束落在繩子南端,冬至時光束落在北端。


天文塔建於1722年,高68公尺。頂部矗立著Matthias Bernard Braun創作Atlas提著天球的鉛製雕像。遊客可以登上172級階梯到達塔樓,舊城風物盡收眼底。

從舊城廣場一直逛到河邊,就看到距今有600多年歷史的查理大橋橫跨伏爾塔瓦河兩岸,儼然是連結老城區和城堡區的鈕帶,為我們開展布拉格最美的一章。

更多資料,可瀏覽www.visitczechia.com

Comments For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Search Gourmet Vancou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