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城堡區相鄰的小城區有一些必遊點:佩特辛公園(Petrin Garden, Petřínské sady)、連儂牆(The Lennon Wall, Lennonova zed’)及華倫斯坦宮殿(Wallenstein Palace, Valdštejnský palác)。

佩特辛公園除了是最大的市區公園之外亦是布拉格左岸Petřín Hill高崗上的制高點,建有仿巴黎鐵塔的瞭望台,不過不少當地人都覺得這建設醜得很,破壞了全市的整體美感。

我到訪的時候剛好漫山椴樹(linden tree)花開,花香不至於襲人,卻又隠約幽渺而且無處不在,人在林中穿行而過,正是拂了一身還滿,是一次讓人難忘的美妙嗅覺體驗。

山上景點還有玫瑰園、Nebozízek Garden和斯特拉霍夫修道院(Strahovsky klaster)。如果你是個聖經迷,那麼修道院的圖書館可不能錯過了。其美侖美奐的內飾和克萊門特圖書館相類似,擁有20萬本藏書,僅次於梵蒂岡,成為世界第二大聖經收藏館。

繞過修道院後方的下山路途上會經過葡萄園,於此眺望市內全景又有城堡作為襯景是不俗的角度。

沿著小城區特有的陡峭街道下山,這個住宅區也是政府和辦公室、大使館和外交官的所在地,所以街道里巷整齊漂亮,沿路上巴洛克風格的多樣性建築外觀帶來了童話般的氛圍。

下山後是小城區的商住集中地,沿街都是餐廳和酒吧,熱鬧非常,亦多了不少個性商店,古董店、珠寶店、手信店等林立,手工精製的木偶店是其中最吸引人的了。再往前走可接回查理大橋回到右岸。

連儂牆位於小城區法國大使館對面一個僻靜的廣場上,自上世紀60年代起始,這堵牆就被塗鴉和反對政權的字句塗得密麻麻。

1971年,歌手約翰連儂以“Imagine”一曲,唱出了反戰及對愛與和平的渴求,成為追求民主自由的象徵;當他被刺殺後,牆上出現了他的圖像和他創作的歌詞。80年代,布拉格年輕人因共產統治而在這堵牆上寫下了不滿的標語,最終導至警察和學生之間的大規模衝突,共有幾百人被捲入其中。此後,連儂牆成為了非暴力抗爭、反抗獨裁及渴望和平的象徵。

牆上塗鴉不斷變化,原來的列儂肖像早已被層層新加的塗鴉所掩蓋。2019年7月,曾經有人在牆上為香港民主活動人士梁凌杰繪畫了他穿著黃色雨衣從大樓墜落的圖像,並附有「香港加油」字句。

華倫斯坦宮殿興建於1623-1630年,宮殿主人Albrecht z Valdštejna是當時權勢顯赫且非常富有的貴族,在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中是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主帥,功高震主是古今中外不易的宿命,皇帝斐迪南二世(Emperor Ferdinand II)因為猜疑而把他暗殺了。宮殿一直由華倫斯坦家族擁有,直到1945年收歸國有,現在主樓由捷克參議院使用,騎術學校則改為布拉格國家美術館分館之一。

宮殿布局包括主樓和幾棟翼樓、仿古花園、雕塑大道、拱廊等,花園佔地約1.7 公頃,一入園門但見池塘及中央噴泉的雕像,是荷蘭藝術家Adrian de Vries設計的Hercules高舉棍棒擊殺腳下惡龍。園中背景正是山崗上的布拉格城堡。

穿過夾道相迎的雕塑大道,裝飾著也是由Adriaen de Vries雕刻的雕像,展現了希臘神話中各種人物形象。不過這列青銅雕像和噴泉的Hercules像的命運一樣只是複製品,因為原件於1648年被瑞典人偷走,並放置在Drottningholm Palace花園中。

雕塑大道兩旁是修剪整齊圖案對稱的幾何形園圃,花園在夏季免費對外開放,園內亦經常舉辦露天音樂會或戲劇表演。

雕塑大道東端是巴洛克風格的三拱頂雙柱涼廊(Sala Terrena)。這座30公尺高的涼廊拱頂上繪有華麗壁畫,將古代神話與特洛伊戰爭的故事場景描繪得栩栩如生。

和舊城廣場天文鐘旁的雕像一樣,壁畫上掛有保護網,估計是為防雀鳥破壞而設置的。

花園後方的鐘乳石林雖說是當時華倫斯坦家族請工匠精心設計的造景,然而實在毫無美感可言,而且看來有點奇怪詭異,和周遭建築物也不搭調。

小城區另有卡夫卡博物館及St. Nicholas Church等景點在另文撰寫。更多資料,可瀏覽:www.visitczechia.com。

Comments For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Search Gourmet Vancou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