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溫哥華米芝蓮一星餐廳St. Lawrence的姊妹餐廳,Chez Céline在溫東Fraserhood安家立寨,進駐了Say Mercy! 原址。

首次創業的餐廳老闆兼主廚Chef Margaux Herder、侍酒師David Lawson曾在St. Lawrence和Chef J-C Poirier共事,如今更是比肩打拼。

Chez Céline和老大哥St. Lawrence的廚藝理念均溯源於魁北克風味,以French-Quebecois cuisine為烹調本源;不過,有少許不同的是,Chez Céline要來得更樸實無華,全然是走”casse-croûte”格局。

Casse-croûte可以籠統地泛指在魁北克非常流行的輕食小吃或便餐、休閒小館及路邊攤之屬,招牌食物可以是肉汁芝士薯條、漢堡包、三明治或美味糕點,立馬讓你迅速回復體力,重新拼搏的裹腹之物。這個短語源自“casser la croûte”,意指to break the crust,我猜想是用來形容掰開法棍包的硬皮——反正是可以快速享用一頓飯的意思, 用老廣最傳神的一句話說就是:開餐囉!

算來Chez Céline開業才不過半年光景,在Fraserhood便有如魚得水的姿態,輕鬆親切的接待、簡潔精要的餐單、實而不華的菜品,全都和Fraserhood街區的平實親民氛圍契合。

從曲背木椅、鏡面牆到嵌入了餐廳名字的磁磚地板,這裡的設計感覺一如菜式的用心所在,整體風格經典簡潔,於細節處注入個性。

因位處Fraser Street及27th Ave.街角,餐廳正側兩方均有落地大窗,讓這佔地 1,400 平方呎,設有 52 個座位的餐間顯得份外光潔明亮,視野開闊。靠牆的頂層木架是美酒的陳列展區,下面擺放了紅皮革長椅。半人高的擋板間隔,在這不算大的空間裡製造了少許私密感。酒吧在最裡面,只可容4位客人親密地安坐。

在秋雨初晴的周三傍晚,已然全部客滿,而且有另一輪「翻枱」的趨勢,寧不使那些生意清淡苦苦掙扎求存的餐廳羨慕不已麼。室內瀰漫著濃郁的醬汁及烤烘香氣,復古的垂燈透出了暈黃的暖暖光影,讓你一秒穿越到滿地可街頭小酒館裡。

菜單簡而精,小酒館必備菜肴有韃靼牛肉、甜菜沙律、胡椒牛排、煎豬排、肉汁芝士薯條、楓樹糖漿甜點等法式加拿大風味,方便你到來吃吃輕食配點小酒,或來個大餐分享都有選擇。無論你點叫什麼,主廚都會先饗以一小塊鷹嘴豆芝士炸餅(panisse)作為開胃小吃。

這是一道簡潔版的croque monsieur croquettes,法式午餐及早午餐總會見到croque madame和croque monsieur這對佳偶,其實兩者都不過是芝士火腿三文治的基本班底,而croque madame則多了一隻煎蛋,其他細節如要否烘底燶邊?加不加Bechamel sauce?配搭creamy cheese抑或gruyère cheese?都是各自演繹。

我形容之為簡潔版是因為主廚把原要烘脆的麵包演變成芝士薯茸炸丸子(croquette),然後上面放置火腿及芝士碎,使本來要動用到刀叉的菜式成了finger food,配搭泡漬青椒平衡風味。

我對傳統法式蝸牛印象一般般,因為蝸牛肉味不濃,主要依賴蒜香牛油(garlic butter)的惹味助攻,加上做法多是了無新意—— 然而這escargots + garlic butter卻另有創新,以酸種麵包作為薄餅基底,上置蝸牛及配味的多量蒜香牛油一齊烤焗,成為非一般的蒜香蝸牛薄餅,成為到此必點菜式。

近日我迷上了以mocktail來配菜式。不知道這款“Oiseau Oiseau”為何以鳥命名,但這以root & aromatic 0.0 bitter、菠蘿汁、青檸汁及蘇打水調合的無酒精飲品,於熱帶果味中帶有少許回甘的Amaro風味,和鹹味及油脂較重的食物配對,倒有平衡之效。

Charred radishes + sauce tonnato最懂得騙人,別以為全碟只用了炭燒水蘿蔔及櫻桃蘿蔔作為主角的菜式走清淡路線,沒想到小小蘿蔔粒下面的sauce tonnato才是狠角色:鹹香濃郁,順滑油潤,由吞拿魚、鯷魚、大蒜和酸豆帶來的濃郁風味,再由初搾橄欖油一統其成,調成了極為滋味稠厚的無敵醬汁。

這種濃稠醬汁,和只作了外皮炭燒的水蘿蔔對襯絕對聰明,因為咬開半生水蘿蔔時溢出的清鮮汁液平衡了鹹味的吞拿魚醬。不過,得提醒你這菜式適宜分享,而且最好再點叫一客酸種麵包來把醬汁蘸得乾乾淨淨才不至浪費。

麵食tagliatelle + mussels + fennel sausage中加了青口及茴香肉腸,油潤感十足。

魁北克烹調多源自17世紀法國北部的美食,並於法國在北美大面積殖民的New France發展起來,受益於殖民時期勞動力密集以及資源節約的需求。當年到此的法國移民胼手胝足,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由於魁北克漫長的冬季氣候苦寒,因此影響到他們的食物油脂較多,奶油、芝士、牛油、豬油等被廣泛採用;在拓荒年代,伐木及採收楓樹糖漿等工種都需要深入林中長時間工作,因此食物保質至關重要,故熏製肉類醋漬瓜蔬之法盡皆入饌。

1760年的Conquest of New France是英國對法國殖民地的軍事征服。1763年,《巴黎條約》使New France成為英國殖民地,為當地帶來頗有影響的變化之一是進口了馬鈴薯,這種價廉又能飽腹的澱粉質瞬即成為當時主糧之一,因此他們的炮製馬鈴薯食譜不在少數,炸薯茸小丸子、pomme paillasson、poutine等都成了French-Quebecois cuisine的國民美食代表作。

在Chez Céline吃poutine居然是以刀叉來品嘗這酥脆的帶皮薯條配濃味肉汁及芝士拉絲,特別是當你看到這為poutine而設計畫上了招牌快樂小狗的紙杯時,是否有會心微笑的一瞬呢?

魁省是加拿大以至全球最大的楓樹糖漿生產地,因此魁北克國民美食絕對少不了這重要一員,而且楓樹糖漿不止在他們的甜點中佔主導地位,甚至以鹹甜互搭的形式出現於鹹味菜肴之中,如煎豬排、gravlax中都有調味之功,我甚至吃過鵝肝醬中也有它的身影,可見魁人嗜吃程度。

這maple crème caramel的質感,比一般crème brûlée要來得紮實綿密,旣有楓樹糖漿的蜜味,又有焦糖布甸的甜潤,是嗜甜一族的至愛。

Chez Céline承襲傳統而不會拘泥,有時甚至會加入俏皮的細節,以簡單而豐盛的方式呈現菜肴:簡單指的是食材,每道菜主攻兩、三種材料;豐盛是指它的味道,不為裝飾而擺盤,也擯棄了花巧浮誇的環節,而是專注於精心烹調的滋味,這種烹調風說易實難,因為無可修飾,食材和廚技必須足夠精準,才能撐起整道菜。Chez Céline以另一種不一樣的風格在溫哥華餐飲界邁出了腳步。


Chez Céline
4298 Fraser St., Vancouver
778-760-8003
www.chezcelinerestaurant.com

Comments For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Search Gourmet Vancouver